- · 《新闻大学》征稿要求[09/01]
- · 《新闻大学》投稿方式[09/01]
- · 《新闻大学》收稿方向[09/01]
- · 《新闻大学》数据库收录[09/01]
- · 《新闻大学》栏目设置[09/01]
- · 《新闻大学》刊物宗旨[09/01]
23年前,学霸刘亦婷考上哈佛,立志回国就业,结(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可是,有谁规定不回国就业,就是忘本呢?有谁规定天之骄子逐渐成为普通人,人生就是失败呢? 继父张心武是一位杂志社编辑,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
可是,有谁规定不回国就业,就是忘本呢?有谁规定天之骄子逐渐成为普通人,人生就是失败呢?
继父张心武是一位杂志社编辑,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他把刘亦婷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进行了全身心地教育和培养。
90年代,出国还是一个稀罕事,而刘亦婷却能考上世界排名第一的学府哈佛大学,一时间被许多家长、老师和学生奉若神明,称为“哈佛女孩”。
刘亦婷因为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口流利的英语获得肯尼迪大法官的举手赞扬和拉瑞的高度评价。
细数刘亦婷工作的经历,从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到睿实资本,到如今秦岭资本的COO,刘亦婷一直在为中国的企业做战略和投资。
但刘亦婷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远赴哈佛大学前,刘亦婷面对记者的采访,她慷慨激昂地说:“我要去哈佛大学学经济,回来报效祖国!”
成功没有明确的定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
不论是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是一般的居民民,都纷纷夸赞刘亦婷在美国的出色表现给中国青少年争了光,也给祖国人民争了光。
这个场景给了刘亦婷极大的震撼,她的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她在日记中写道:
出国前夕,成都外国语中学校长佯装问道:“你去美国后还会回来么?”刘亦婷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肯定回来!”
1993年,13岁的刘亦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外国语中学,据说在当年,考上这所学校的概率是1/6000。
1988年,刘亦婷的家庭再次完整,刘卫华再婚了。
4个月后,拉瑞建议刘亦婷到美国读大学,刘亦婷知道,这意味着可以提前4年实现她原定的计划,她心动了。
访美期间,刘亦婷住在一个美国家庭里,她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的彬彬有礼,还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
同年,刘亦婷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成都外国语中学的高中部。
可以说,刘亦婷并没有忘本,相反她正在用自己的知识回馈母校和年轻的学生。
直到有一次,刘亦婷和父母一起去到乡下的水果基地参观,看到路旁捡垃圾的农民,她才深刻体会到生活的不易。
做了一个严格的训练计划表,对刘亦婷进行早教。
成都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全封闭的寄宿学校。
出国前,刘亦婷接受媒体采访,她郑重地许下诺言:“在哈佛学业结束后,我一定回来报效祖国,尽我所能为祖国发展做贡献!”
当时的刘亦婷计划着考上北大,在研究生阶段再报考公派留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性格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教育方法又怎么能够完全一样呢?
她的父母又趁机写了两本分享教育方法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刘亦婷的学习方法的培养细节》,两本书一经出售,立刻被抢售一空。
在美国交流学习的一个月,她深刻感受到中美经济文化的差距。美国城市的繁华,使得刘亦婷的同伴流连忘返。
父母从小就教育刘亦婷要树立“凌云之志”,可是一直生活在父母庇护下的她,一开始,完全不懂得父母的苦心。
1998年2月中旬,刘亦婷踏上了回国的路。一到家,报社的记者就连夜进行了采访。第二天,各个媒体争相报道。
拉瑞的推荐信在哈佛大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拉瑞还帮忙联系了哈佛的面试官,搞定了刘亦婷的面试。
是的,把个人的梦想融入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才能让人生焕发别样的光彩。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孩子,刘卫华辛辛苦苦考上的上海戏剧学院,也欣然放弃。
她足够幸运,以自己优秀的个人素质获得了拉瑞的赏识。
国内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美国的高考却相对容易很多。
刘亦婷却不为所动,她说:“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而且我认为一个人应该要先学好自己国家的文化,再去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我计划将来搞经济工作,去帮助我们国家那些贫困的人!”
他经常随意翻开一本过期的《成都市电话号码簿》,掐着秒表让刘亦婷快速地抄写,随时喊停。
1岁8个月时,刘亦婷的父母因为感情变淡离婚了。母亲一个人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上班,实在应接不暇,只得把刘亦婷寄住在姥姥家。
既然考上了最好的高中,就要上最好的大学——北大。为此,父母专门请教了同事的孩子李响,让他给刘亦婷分享考上北大的经验。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网址: http://www.xwdxzz.cn/zonghexinwen/2022/0811/2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