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怎样在公文中寻找新闻(3)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商丘日报刊登过一篇小通讯[3],记者春日去走访梨园,结果发现农民在人工给梨树授粉,原来因为农药的使用让蜜蜂绝迹,本应由生物来授粉的梨树,不得

商丘日报刊登过一篇小通讯[3],记者春日去走访梨园,结果发现农民在人工给梨树授粉,原来因为农药的使用让蜜蜂绝迹,本应由生物来授粉的梨树,不得不消耗大量人力。文章很短,揭示了让人震惊的事实,现代农业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危害,必将给人类自身带来威胁。这篇短短的新闻故事,次年获得了中国新闻三等奖。

(四)字斟句酌换俗语

根据公文选定主题,发现线索,到基层去采访故事,反映主题,但并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公文中的语言,否则,写出来的新闻将会干巴巴的,生动不起来,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还要把公文的语言,转化为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带露珠,让群众喜闻乐见。

公文中得来的消息,虽然权威而可靠,但不能照抄照搬。有的公文因为专业性强,更是术语连篇,而且也没有解读。这时候就要补充采访,请业内专家对其解读后,再翻译成为普通读者能理解的文字。如何把公文“翻译”成“普通话”,也是职业记者经常遇到的障碍。记得一位总编辑曾经说过,如何通俗化?你白天参加的会议,阅读的文件,当你晚上到家,你爸妈问你今天干了什么的时候,你如果讲得让他们听懂了,你的通俗化就算成功了。

当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运用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极富个性化的语言,以达到较强的表现力。如《河南日报》刊发过一篇会议报道,南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忽然组织干部进行金融知识考试,为什么要考试金融知识?因为当地干部队伍“说起农业喷半天,说起工业一袋烟,说起金融都不沾。”[4]几句俗语,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R].中央政府门户网,2013,02,22.

[2]李建华.王星.挺直腰板去串门[N].河南日报,2015,11,7.

[3]王玉华.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N].商丘日报,2000,4,13.

[4]孟向东.一场特殊的考试[N].河南日报,2018,1,9.

由于长期在新闻一线工作,工作中经常有朋友问,怎么发现新闻?他们大多在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有的还负责单位的文字工作,其实公文里面有不少信息就是新闻线索,可以进一步改写、加工为新闻作品。一、什么是公文在单位工作的人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公文。什么是公文?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年)描述,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1]根据上述工作条例,公文种类有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15种。除了上述公文,笔者认为只要是出于公务需要,且按照一定程序形成的文字内容,都可以称为公文。如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批示、判决书等,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公文。相应的,上述15 种主要公文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公文。按照公文常见分类,根据所送达的对象,分为上行、平行和下行三种,请示、报告就是上行文件,通知、批复就是下行文件,函则属于平行文件。根据文件所起到的作用还可以分为法规性文件、计划性文件、指导性文件、陈述性文件、请示答复性文件、沟通情况性文件、宣传教育性文件、商洽性文件等。根据公文发文机关不同,可以分为党务文件、行政文件、法规文件、外交文件、司法文件、军事文件、其他文件等等。还可以根据文件的使用范围、保密性分类。总之,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公文实在是司空见惯,是政务活动的主要工具。大量的公文和会议,让相关单位非常繁忙,以至于有“文山会海”之叹,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这里正是新闻报道的“富矿”,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到很多新闻素材。二、公文与新闻的关系公文和新闻有着紧密关系,公文和新闻都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必需的文字形式,二者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公文是新闻的来源,新闻也可以成为公文的内容。有的公文,经过权威机关授权,可以全文刊发,则公文本身成为新闻。有的新闻事件,受到公共管理机构注意,因此而印制公文,予以回应、引导,则新闻成为公文的内容。虽然公文和新闻联系紧密,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从文字内容、外在形式和叙事风格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一)内容方面1.公文重权威,新闻更有趣公文是出于公共机构的工作需要,才郑重印发的,内容多权威严肃。比如,党的会议决议、决定,即便是会议通知、调研报告,也大多严肃认真。而新闻则以可读性吸引读者,除了一些严肃的会议报道,权威的授权发布外,不少新闻侧重于讲故事,尤其是社会新闻,更是善于铺排描写,故事离奇,趣味性强,引人阅读。2.公文多概括,新闻重事例公文十分讲究概括,善于把一类问题抽象化,即便是举例分析,也是大而化之,很少有从头到尾讲述一则具体故事的。而新闻则靠故事说明问题,尤其是事件新闻,更是不厌其烦,详细介绍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情景,仿佛把读者带到了事发现场。3.公文重解决问题,新闻重传递信息不少公文制作部门要求公文行文确有必要,大多数公文发出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是重大政策调整,有的是重要事情通知,旨在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幸福,而新闻作品则更重视信息的传递,即便是涉及相关问题的,也是提出问题,督促问题解决,而不是直接去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的权力在相关权力部门,而新闻媒体只是舆论监督机构。(二)形式方面1.公文格式繁琐,新闻开门见山虽然公文语言也简练,但有严格的行文格式,比如公文要有严谨准确的标题,还有文件头,有的有接受文件的机关单位,进而论述事件背景之类,而新闻虽然也有标题,但往往开门见山,在开篇第一自然段就把新闻的核心内容体现出来。2.公文对象特定,新闻读者广泛有些公布类公文,要对不特定对象进行公开,除此外,不少公文都有特定的收文机关,部分公文的阅读范围有明确限定,比如“此件发至县团级”。而新闻旨在公开,让最大多数群众能够直接阅读、收听、收看,不限制阅读对象,只要读者愿意,就可以接受该新闻作品。3.公文密级严格,新闻公开透明公文又分为涉密文件和非涉密文件,如果是涉密文件,还有严格的密级区分,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理办法,如果违反,则会受到相应的处理和追究。而新闻作品完全是公开透明,目的是向不特定的读者散步最新信息,所写内容将会被广大受众充分知悉。而新闻的另外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参阅,则是新闻和公文的融合发展产品,它既是一种新闻形式,又是一种公文形式,它的阅读对象像涉密公文,而内容又是新闻表现形式。(三)叙事风格方面1.公文平铺直叙,新闻多为金字塔结构公文介绍事物来龙去脉,讲究平实、严谨、准确,往往采取平铺直叙而新闻总是把当下最为紧要的事实介绍出去,次要的依次向后介绍,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形,方便编辑修改,也方便读者抓住最为重要的事实。2.公文凝练抽象,新闻绘声绘色在描述事物时,公文往往抽象地予以概括,语言凝练,叙述和评论语言多,缺少直接引语,人物对话,场景描写,而新闻因为重故事,所以描写语言多,描绘场景多,文章运用直接引语、人物对话,增强表现力。3.公文长句难解,新闻短句宜读公文由于用语严谨,句子成分完整,句子往往较长,个别句子长到让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步,而新闻语言往往平白浅显,句子较短,让人容易理解,便于读者阅读。以上分析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公文和新闻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大家把公文有效转化为新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公文就是新闻,从而直接把公文投稿给新闻单位。三、如何把公文中的信息变为新闻作品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新闻线索。这些线索既蕴藏在日常社会现实中,又蕴藏在政府各部门的报告、报表、讲话、通知等各类权威的公文中。如何从中找到生动的线索,有价值的新闻,不妨从以下角度试试。(一)大浪淘沙寻新意刚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可能对各项工作都很新奇,但过了三五年后,对手头上的日常工作不再敏感。哪里还有新闻呢?其实,新意就在日常工作中。同一项工作,今年和前年、去年比较,有什么变化?比如,一个跑农业的记者在交流时说,每次到农村去,就会有很多收获,总是能写出很多好稿子。比如,他从大量文件中发现一组数字,土地托管面积日益提高,而流转土地面积有所下降,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他走访了几位种粮大户后,了解到近两年种粮大户收益下降,风险增加,不愿意流转土地,而更愿意托管土地,所以托管土地面积增加。文章发表后,受到各方肯定。一些新闻素材深藏在各部门的材料中,需要大家留意搜集,大浪淘沙,从深处挖掘出来,才能互相印证,形成一篇好新闻。(二)循理细辨定主题新闻单位往往根据宣传工作规律,策划新闻报道,首先要确定报道主题,主题从哪里来?一般从各级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公文中来,其中包括诸多重大方针、政策、计划等。作为非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也完全可以自己策划选题,选定报道主题。从公文中找线索,固然很辛苦,从生活中发现线索,好像也貌似偶然。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带着问题,主动拟定选题,就可以少走弯路,增加发现新闻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政策,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学习政策热点,掌握时政要点,从中寻觅新闻主题,有了主题,再确定寻找的领域,顺藤摸瓜,就会事半功倍。“心中有政策,手中有典型”,就会有写不完的稿子。比如,党中央决定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话题中有很多具体的任务,当地完成的情况如何,对工作如何推进的,效果又如何?基层群众对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期盼,都可以写成稿件。(三)小中见大求升华新闻高手,往往从小处着手,从一滴水里看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小中见大”,不仅仅要把大家都能看到的小事放大来看,而且能够从大处、高处看明白这个小事的重要意义。小中见大的本事,是不断持续学习公文的结果,是不断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结果。有人从老百姓出国更加方便的角度,描写一个普通群众出国的经历[2],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在增强,开放在深入,群众收入水平在持续提升。从一个人的故事,折射出我们事代的巨大进步,可谓是以小见大的典型。商丘日报刊登过一篇小通讯[3],记者春日去走访梨园,结果发现农民在人工给梨树授粉,原来因为农药的使用让蜜蜂绝迹,本应由生物来授粉的梨树,不得不消耗大量人力。文章很短,揭示了让人震惊的事实,现代农业的发展给生态带来的危害,必将给人类自身带来威胁。这篇短短的新闻故事,次年获得了中国新闻三等奖。(四)字斟句酌换俗语根据公文选定主题,发现线索,到基层去采访故事,反映主题,但并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公文中的语言,否则,写出来的新闻将会干巴巴的,生动不起来,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还要把公文的语言,转化为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带露珠,让群众喜闻乐见。公文中得来的消息,虽然权威而可靠,但不能照抄照搬。有的公文因为专业性强,更是术语连篇,而且也没有解读。这时候就要补充采访,请业内专家对其解读后,再翻译成为普通读者能理解的文字。如何把公文“翻译”成“普通话”,也是职业记者经常遇到的障碍。记得一位总编辑曾经说过,如何通俗化?你白天参加的会议,阅读的文件,当你晚上到家,你爸妈问你今天干了什么的时候,你如果讲得让他们听懂了,你的通俗化就算成功了。当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运用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极富个性化的语言,以达到较强的表现力。如《河南日报》刊发过一篇会议报道,南阳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忽然组织干部进行金融知识考试,为什么要考试金融知识?因为当地干部队伍“说起农业喷半天,说起工业一袋烟,说起金融都不沾。”[4]几句俗语,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参考文献:[1]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R].中央政府门户网,2013,02,22.[2]李建华.王星.挺直腰板去串门[N].河南日报,2015,11,7.[3]王玉华.生态失衡给人们带来麻烦——蜂蝶无处觅,忙煞众果农[N].商丘日报,2000,4,13.[4]孟向东.一场特殊的考试[N].河南日报,2018,1,9.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网址: http://www.xwdxzz.cn/qikandaodu/2020/1111/729.html



上一篇:论“八卦”的特征和社交、情感功能
下一篇:老使我怨

新闻大学投稿 | 新闻大学编辑部| 新闻大学版面费 | 新闻大学论文发表 | 新闻大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大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