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毛泽东是怎样用内参来治国的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胡乔木曾经应邀在哈佛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叫“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样决策的”。他谈到,中国领导人通过很多途径获取信息进行决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各省各部门包括新

胡乔木曾经应邀在哈佛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叫“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样决策的”。他谈到,中国领导人通过很多途径获取信息进行决策,其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各省各部门包括新闻机构提供的内参。

1952 年1 月,新华社向内参读者发出征求意见表。毛泽东是这样填写的:“我认为此种内部参考材料甚为有益。凡重要者,应发到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的负责同志,引起他们注意。各大区和各省市最好都有此种内部参考,收集和刊印本区本省本市的内部参考材料。”

针对记者为《内部参考》写的稿子往往被地方扣压的情况,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映情况是自己的职责。不论是省市委喜欢的不喜欢的,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省市委书记不是记者,不能到处去采访,如果让他任意扣压记者的稿件,中央还要派记者下去干什么?”

到1957 年底,内参工作已有所进展,但也留下不少问题。比如刊登了一些有问题、有错误或不适宜在“内参”上刊载的稿件,同时稿件质量和数量也有日益下降的趋势,甚至连续有好几期因来稿很少而脱期。为此,编委会重新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一方面“内参”主要是供中央负责同志了解国内外各方面情况的一个党内刊物,选稿标准应该从宽;另一方面,内参的阅读范围较广,不限于中央负责同志,所以选登稿件也应有所限制。一般说来,“国际稿件刊登从严,国内稿件刊登从宽;在选择国际稿件时,对反映兄弟党内部关系的稿件从严,对反映一般国际问题和兄弟国家内部一般情况的稿件(如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学术思想动态、人民生活和思想情况等)从宽”。

截止到1957年底,《内部参考》共发行2310 份。阅读范围也是比较严格的,“但实际阅读者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范围”。从读者来信可知,不少读者是地委级的干部,一些干部学校的次要干部、一般作家都可以看到“内参”。

1959 年3 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的报纸我只看一些消息,但《参考资料》《内部参考》每天必看。”《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就有41 篇关于《内部参考》的批示,显见这是他了解各地情况相当重要的渠道之一。

还在1952 年11 月,毛泽东就收到中共山东分局的一份报告,内称区乡等基层干部中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现象严重,省的领导机关也存在官僚主义等问题,除了姑息迁就下级干部,还积压了7万多件人民来信没有处理。毛泽东随即安排在1953 年1 月5 日发布《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

新三反运动中,毛泽东寄望于《内部参考》的,不仅是揭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似乎还包括它能长时间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内部参考》成了毛泽东了解情况的非正式沟通渠道之一。

内参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处理内政,对应对国际问题亦很重要。毛泽东就多次表示,自己懂一点国际知识,靠的就是每天两本《参考资料》。

毛泽东多次指示要尽量多地收集外部世界各方的情况,特别强调向中央提供参考报道要全面,正的反的、好的坏的都要反映。他很重视外界和我们唱反调的言论。比如1957 年6 月24 日《参考资料》选刊美国《新共和》杂志的一篇文章,他看后在给陈云的批语中写道:“17 页有一句话,值得研究一下。这一句话是唱反调的,但也应当促使我们注意。”按这篇文章题为《在我们的对华政策上的辩论》,毛泽东批示注意的是其中“垮台论”小标题下开头的这句话:“北京政权现在并不能牢靠地控制住大陆,工业产品、猪肉、棉花和煤的缺乏,反映出一种‘严重的经济危机’。”

读了《参考资料》上的信息后,毛泽东会有所思考,甚至形成决策。这些决策当然不是靠一两条参考报道就能作出的,但也不是说个别参考报道对决策没有起过作用。比如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出兵援朝,但什么时候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呢?一直等到外国通讯社报道了在朝鲜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才正式宣布。再如1964 年10 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一直等到外国通讯社报道瑞典地震台测出中国西北地区有震感,周恩来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个集会上正式宣布。这一天,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就守在收讯机旁看收到的外电,副社长朱穆之成了通讯员,负责传递有关信息。这两个故事说的虽是新闻宣布的时机,但也算是一种小的具体的决策。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网址: http://www.xwdxzz.cn/qikandaodu/2021/0120/800.html



上一篇:国内新闻
下一篇: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传播策略

新闻大学投稿 | 新闻大学编辑部| 新闻大学版面费 | 新闻大学论文发表 | 新闻大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大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