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从语言符号到社会时态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

来源:新闻大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前言 中国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并且有着朗朗上口的韵律,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与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

0 前言

中国古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并且有着朗朗上口的韵律,因此一直流传至今。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与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强化民族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本文将立足语言符号学理论对古诗词的写作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进而深刻学生对古诗词所处社会时态的理解,了解到古诗词的社会意义。

1 语言符号学理论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效用

符号是一切文化传承的基础,人类通过各种符号形式共同铸就了文明。而符号本身由能指与所指构成,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组成,用作表示的词声便是“能指”,而被表示的词义便是“所指”,可见前者为表达形式,后者为表达内容。其中,词义还可分成对客观事物的概念总结和主观评价,属于逻辑意义与情感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所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一般属性,而非个别属性,正因为这一性质的存在,所以语言符号才能作为交流工具保存下来。此外,语言具备抽象功能,文学作品正是借助语言的这一功能表达意象。所以,通过对语言符号与古诗词鉴赏课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会发现语言符号在逻辑与情感方面的特点,与以词语为核心要素的古诗词能够形成完美的契合。

诗词有着简洁明了的结构形式,所以情感的表达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语言符号的效用,比如比兴寄托、意象手法,均为古诗词的核心精华。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词的语言符号本身便具有意象效用,换而言之则是天生带有意象含义,所以对语言符号进行结构,更有利于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语言符号本身带有的逻辑与情感意义,在古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远比其他文体更加明显,特别是意象手法的运用,会让语言符号的原本含义与其真实所指含义存在较大距离,作者为了表达情感会赋予这些语言符号除了逻辑属性之外更深刻的含义,但是这些含义不可能透过词体本身去表达,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感受与社会背景,这一点仅仅是直观地解释是无法弄明白的。所以,立足语言符号学理论视角,能够为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开辟新的道路,也即是对语言符号的社会解构。

从语言符号学角度来看,意象符号中的“能指”与“所指”虽有内在联系,但表象基本上相去甚远。从表面来看,两者的联系与作者的个性与艺术表达有直接关系,当然,无论哪一个意象词汇都不是凭空诞生的,每一个意象词汇被赋予了除其本义以外的指代含义时,创作者一定是经过了特殊的社会体验,才会赋予意象词汇含义的合理转变,所以转变的过程一定与社会、文化相关。比如,中国古诗词当中的“落日”、“长亭”、“折柳”等意象词汇被大量运用在送别场景当中,正是因为这一语言符号所指的意象已得到世人的认可。从这一点来看,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有必要以语言符号理论为基础,对其背后的社会时态深入解构,才能提高课程深度,助推古诗词鉴赏课的有效变革。

2 古诗词社会时态与教学目的的融合

大学古诗词鉴赏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鉴赏与评价让学生能够对诗词作品有更准确的理解,从而在情感层面找到与作者的共鸣之处,提高自我认知。教学目的中包括对古诗词语言符号的学习与解释,但并不仅限于此,而且学习语言符号并不只是对词义正确解释,而要对作品、对作者有深刻了解,才能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的融合。

对作品和作者的深刻了解,意味着要对作品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清晰了解,虽然作品会因为字数、格式的限制而只能发映出局部社会状态,但是作者生活一定是处在完整的社会环境中,缺乏社会背景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对其研究也不存在社会意义。不管诗词作者的主观意向如何,在诗词的比兴寄托艺术手法运用中永远会体现社会关怀。对于大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来讲,确保学生在学习中受到艺术感染与提升社会认知均非常重要,而大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与中学存在差异,因为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会影响不同阶段的教学侧重点,其中中学阶段基本上只需要理解诗词的直观含义以及使用的艺术手法便可,并不注重学生对艺术手法的接受与否;而大学阶段的古诗词学习除了要对字词含义深入解析以外,还要求学生了解且接收这类艺术手法,获取其中的艺术感染力。基于此教学目的,所以大学的古诗词鉴赏课一定要带领学生进入到彼时社会时态当中,深刻感受作者创作时蕴含的真情实感。简单来讲,也就是要求学生先对作者创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彼时生活遭遇有所认知,才能在鉴赏中实现情感共鸣,对诗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有深刻认知。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很多古诗词当中作者之所以会使用意象的艺术手法,并非作者随意地情感宣泄,而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社会感受,不管意象含义有多么的跳跃、疏离,最终都能丛社会生活中反映出来;不管作品表达的人生意义多么的远大、崇高,或者是艺术手法多么的高明,本质上还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可见,在古诗词鉴赏课中通过对社会时态的重构,能够明显深刻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

文章来源:《新闻大学》 网址: http://www.xwdxzz.cn/qikandaodu/2021/0425/1342.html



上一篇:论中国文化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研究

新闻大学投稿 | 新闻大学编辑部| 新闻大学版面费 | 新闻大学论文发表 | 新闻大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新闻大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